![]() 碧桂园3000亿后的暗礁 从500亿元到3000亿元级房企,碧桂园这匹黑马仅用几年时间。如今,去年首次迈过3000亿元门槛、一跃进入行业三甲的碧桂园,无论是年初销售势头还是土地市场上的表现,已然显露出问鼎“一哥”的野心。然而,伴随销售的高歌猛进和拿地拿到手软,公司核心利润率低迷、现金流承压以及负债率上升等一处处暗礁也在时刻逼近碧桂园。 惊叫的目标 近期,碧桂园迅速增长的体量成为行业内热门话题之一。 据克而瑞地产研究发布的《2017年1-2月中国房地产企业销售TOP 100》排行榜披露的数据显示,2017年1-2月,在TOP 10房企榜单上,碧桂园以872亿元的销售额领先排在第二位的万科13亿元。 碧桂园从2015年的1401亿元到2016年的3088.4亿元,实现了业绩120%的增长。2017年碧桂园设定了一个可能让外界尖叫的销售目标,具体数额还未公布,但是据说碧桂园的内部指标很可能是“翻番” 。 碧桂园方面在回复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本月下旬公司将发布年报,目前处于缄默期,按照规定,很多信息尚不方便透露。 同策咨询研究部总监张宏伟指出,碧桂园之所以在2016年如此积极扩张,一是销售高增长背后亟须补仓,二是擅长操作郊区大盘的碧桂园在三四线的投资布局模式效果比较显著。 来自中国指数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在国内典型40家上市企业中,碧桂园拿地规划建筑面积达到3238.12万平方米,排在首位。而碧桂园管理层也表示,2016年碧桂园3088亿元销售金额的含金量很高,无一项目亏损。 同时,为了管理未来更大的“帝国”,2016年碧桂园营销首次推行了大区制,完成7个大区建设,原35个营销区域分拆裂变,新增为56个。碧桂园总部负责做服务支撑和管控,大区精准帮扶区域平台建设,合伙人机制带来动力也持续发酵。包括碧桂园公司推行的SSGF体系也力求尽可能缩短项目的工期,从而加快项目周转速度。 拿地相对论 (责任编辑:NO.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