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栏 > 卷首语 >

莫再品牌不自信

时间:2013-01-22 14:03来源:《中国品牌》杂志 作者:高伯海 点击:
“傍名牌”、“假洋牌”生存于市场,就是自主品牌的沦丧,就是对品牌原创精神的扼杀
      “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此前一句饱含乡土情结、爱国热忱的歌曲,演绎到今天的商业社会,却成了一些假洋品牌的真实写照。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讽刺和悲哀。

      这段时间,由联想入股的号称新西兰高端奶品的纽瑞滋事件还在持续发酵。1 月 9 日,纽瑞滋召开新闻发布会,承认品牌是华人创立,但其产地确为新西兰,不过产品仅供中国市场。其经营模式是“国人品牌、海外产品”。

      不只纽瑞滋一家。去年包括澳优乳业、法国合生元、“美国”施恩奶粉等在内的婴幼儿奶粉品牌都曾被外界质疑,这些品牌的共性都是品牌注册方为中国人,但生产地是在荷兰、法国等地。

      不过这些还算不上性质恶劣的——尽管大都是直供中国市场,毕竟产地在国外,还算得上“涉外”。而有一些品牌除了名字看上去“洋味”十足之外,却是地道的中国制造。不是说中国制造不好,问题是为什么要披上“洋皮”?

      任意走进一家高档商场的服装专区,无论是男装、女装,还是童装,满眼尽是叫不出名字的洋文,即使是屈指可数的中文品牌,也大多还是“洋话连篇”。有时,会让人产生是不是进入了外国商场的恍惚!

      必须承认,品牌挂上“洋名”,不仅产品好卖,利润也十分可观。此前,号称“100% 是原装进口”,以价格昂贵著称的达芬奇,一张单人床能卖到数万甚至十数万元,一套沙发能卖到 30 多万元。悲剧的是,后被媒体曝光,所谓原装进口,实际是“出口转内销”冒充“纯进口”,只是在国外“旅游”一圈。

      一些“贴牌”奶粉进入中国的成本价每罐只有 80 〜 100 元,但其终端售价却超过了 300 元乃至 400元。以同样号称在国外生产的合生元奶粉为例,根据其年报中披露的信息,该公司奶粉业务的毛利润接近 70%。而来自电视购物的“劳诗丹顿”,干脆把劳力士和江诗丹顿一结合就成了“名牌”,实际却是典型的造假,“浑身上下没一处是真的”,不过售价却高达上千元乃至近万元。

      国货不争气,产品不给力,这是消费者更加青睐洋品牌的重要心理支撑。这种心理暗示走向极端便成了对于洋品牌的一种畸形迷恋。这也就给了假洋品牌提供了温床和土壤。

      而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这却是严重的品牌不自信。经历了几十年的代工制造,我们习惯了赚取制造成本,却丧失赚取品牌利润的能力和勇气。最终只能通过“傍名牌”、“假洋牌”的形式生存于市场。当这种行为尝到甜头就演化成一场群体性的品牌模仿秀。自主品牌的沦丧就是对品牌原创精神的扼杀。
 
      伴随着消费意识的觉醒,以及洋品牌产品频频出事,“傍名牌”、“假洋牌”的生存空间将面临巨大的挑战。毕竟品牌“无根”,企业最终是不安全的。企业必须坚信:市场所相信的终究是过硬的产品,过硬的品牌。经历时间的磨砺,好产品就是好产品,好品牌就是好品牌。
 

注:本文详见2012年第2期《中国品牌》杂志,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有意与《中国品牌》杂志网站的内容转载等业务合作者,请与本社联系。
 

(责任编辑:NO.001)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更多广告创意

  • 广告赏析-2014年1期

  •  广告赏析-2013年12期

  •  广告赏析-2013年11期

  • 广告赏析-2013年10期